GPS双模接收机采集记录的是GPS双模接收机上的天线到卫星的伪距、载波相位以及卫星星历等观测量。而需要的数据时列车运行到某地的坐标,相邻点间的方位以及距离,因此只有通过数据处理才能获得有用的数据。首先对GPS观测值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对GPS测得的基线矢量进行解算,然后进行GPS差分定位结果的坐标系统转换以及GPS基线矢量网与地面网各类数据的联合处理。
![GPS差分定位3.png GPS差分定位3.png]()
1、接收机数据有效率分析
采用定位有效标志和里程对应的方法,对定位有效覆盖率分析,得出全程的ITCS车载GPS导航设备的数据和GPS双模导航数据有效覆盖率,包含沿途隧道和遮挡区域的因素,全程定位有效覆盖率不会小于预定数值,增强定位有效的覆盖范围。通过对比定位覆盖率数据和符合情况分析,GPS双模接收机的增强导航系统定位的可用性。
2、精度分析
根据对精度因子DOP解算方法的结果,得出采集对象的各个精度因子的值以及其均值,观察全程定位精度因子数据得出,GPS双模接收机由于卫星数据增多,使得在该测试区段上定位精度因子减少,从而增强在此区段上导航系统的可用性。差分定位的基线矢量误差分析也要纳入其中,差分定位将移动站接收机的卫星星历误差、卫星钟误差、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基本消除。移动站接收机利用该修正后的测相伪距进行定位解算,可以得到更佳的定位结果。
需要全面解GPS差分定位接收机卫星数概况,深入分析GPS双模接收机接收到卫星数目情况,分别对各车次的接收机全程数据接收GPS卫星数目、接收北星数目、参与定位的卫星数目和可见到的卫星数目分析。经过大量的数据组织、检验、计算、分析等处理后得出的结论分别从双模接收机的安全性、可用性、可考性、精度以及为距差分观测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。